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3

歸 鄉

2008/04/24 13:32

Tony 譯
 美國加州兀鷲(註二)復育小組經過五年的努力之後,終於將在今年底(1991)獲得初步的成果。其中最高興的應該是該小組成員: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公園(San Diego Wild Animal Park)鳥類主任比爾.土恩(Bill Toone)了。因為自從他在1985年把最後一隻生活在野外的加州兀鷲關進籠舍之後,他就飽受各界責難但是如果一切順利的 話,他和小組其他成員就能在年底,看到加州兀鷲重新翱翔在洛司.巴迪士國家森林(Los Padres National Forest)的天空了。
目前全世界的加州兀鷲族群只有52隻,而其中半數是在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公園中出生的。這個時候你不得不挺身而出來挽救這個人為悲劇比爾.土恩指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公園和洛杉磯動物園(Los Angeles zoo 的話,加州兀鷲的族群就要面臨更悲慘的下場了
加州兀鷲是北美州最大的鳥類,體重約20,翼展將近10英呎。飛行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全身黑色羽毛配上白色三角形翼斑,最主要的外表特徵就是那個橘紅色的禿頭了。
根據出土的化石判斷,加州兀鷲在史前時代分佈的範圍非常廣,在上一個冰河時期,在大部份的北美大陸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當時牠們主要以現在已絕種之巨型哺乳動物例如乳齒象、長毛象、劍齒虎等的屍體為生。到了歐洲人進入新大陸的時候,仍然可在博物學家和早期探險者的報告中發現加州兀鷲在當時尚遍佈從英屬哥倫比亞到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整個太平洋岸,當時加州兀鷲主要以被沖上岸的海豹、鯨魚和其它的海洋哺乳動物的屍體為食物,另外也吃附近內陸山谷中的騾鹿、大角羊、麋鹿及叉角羚的屍體。
當白種西部拓荒者進入這個地區之後,大量屠殺麋鹿、叉角羚和大角羊,加州兀鷲的數量也隨著劇減。鎗手也不分青紅皂白的拿這些大鳥當靶子打。命運多舛的加州兀鷲到了20世紀初期卻又碰上當時流行的集鳥蛋風潮,集鳥蛋者競出高價來收購巢中的蛋,用來擺飾他們的壁爐架。到了1940年代加州兀鷲已從大部份的棲地絕跡,只剩下加州聖.渥建(San Joaquin)谷地南部留有少量族群。
加州兀鷲最後一個生殖地是位在洛杉磯西北約50英里的洛司.巴迪士國家森林,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鳥類學家估計當地的加州兀鷲族群約有60隻個體。1946年由於人們開始關心加州兀鷲族群的危機,於是在這個國立森林設立了色司培保護區(Sespe Sanctuary)。 雖然該地的兀鷲常飛到離保護區80英哩以外的地區去覓食,但是這片包含崎嶇峽谷和砂質岩壁的83平方英哩地仍然是保護加州兀鷲巢位最重要的地區。

California Condor Gymnogyps californianus W.L.Finley & H.T.Bohlman 銀版照片 19/20 世紀之交雖然有了保護區的設立,但是加州兀鷲的族群仍然劇減到只剩下大約30隻個體。因此在1970年代中期在美國漁獵署(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及全國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的領導下把各相關機構的保育工作組織起來,這些工作除了傳統的觀察之外也包括無線電追蹤,如此便可以讓研究者確實計算兀鷲的數量、追蹤牠們的行動和發現牠們的覓食、繁殖環境。這項艱辛的追蹤工作主要是由漁獵署的生物學家大衛.克蘭登(David Clendenen)、大衛.雷迪克(David Ledig)和計畫主持人諾爾.辛達(Noel Snyder)來執行的
辛達和他的妻子海倫在80年代初期收集了極豐富的資料,記錄了兀鷲野外生活的各種情形。在他們所著的猛禽( Birds Of PreyVoyageur公司1991年出版)一書中,辛達描述了觀察野生兀鷲生蛋的過程:在開始前兩分鐘,原本蹲在洞口的母鳥面對洞內站了起來,接著大力抖動身子,我預料大概要發生什麼事了,所以眼睛也不敢眨一下。突然間蛋噴了出來,掉到洞口的地上,乖乖!牠們是採站立的姿勢下蛋,雖然蛋似乎沒有受損,但是這個力量也不算小,牠們早先堆在下蛋位置的碎屑大概產生不少緩衝的作用。接著母鳥轉頭看了一下蛋,然後低下頭到喙幾乎可以碰到蛋。過了幾分鐘後牠終於蹲下把蛋藏在腳跟身體之間,開始孵蛋。復育小組的成員也觀察到求偶時的配對飛行;配對的兀鷲飛得非常近,幾乎翼尖就要碰到一起似的螺旋狀盤旋在牠們巢位預定處的上方高空,以便附近的兀鷲知道這是牠們的地盤。成鳥要到第六年才會繁殖,並且終生配對,只有配偶死亡時才會找新的配偶。一旦牠們選定一個峭壁上的岩洞或遮蔽物,所謂的巢只是把土抓鬆,然後在預定下蛋的地方堆成厚厚的一堆罷了。
在一個五月天的下午,辛達夫婦蹲在一個隱藏得很好的掩體後,觀察一對築巢在崖邊的兀鷲。在這個熱天裏用胸孵著如淺色鱷梨般大小蛋的母鳥似乎比平常更忙碌,辛達也經由望遠鏡目睹了兀鷲孵化的過程,雖然我們距離巢有半英哩遠,但是藉著望遠鏡可清楚看到如黏在成鳥臉部剛毛上的絨毛或是牠眼中所露出的暗紅色。牠就靜靜的坐在那兒。突然牠站了起來,我們可以清看楚見到牠兩腿中間的蛋,蛋上有一個兩毛五錢大小的裂縫,開口處有一個白點前後搖動,原來是幼鳥鳥喙上為了打開鈣質監獄暫時長的蛋齒。更妙的是,成鳥也會幫忙幼鳥孵化,母鳥低頭以一隻牠們這種大型鳥所能作的輕巧動作,把開口週圍的蛋殼咬掉,在孵化的過程中慢慢加大裂縫的面積。
辛達博士的研究小組也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經驗;一對已經孵蛋兩星期的兀鷲,其中一隻正在孵蛋的親鳥正想休息的時候不小心碰到蛋,蛋剛好滾到緊臨懸崖邊的洞口,不巧蛋的大敵烏鴉發現了這情形,就想趕走兀鷲,打鬥過程中卻把蛋碰落懸崖,蛋就散落在崖下的岩石上。

原先以為這對兀鷲今年的繁殖季就要以悲劇收場了,因為兀鷲的繁殖是很漫長的過程,通常早在二月或三月就下蛋,而且每次只生一個蛋,孵蛋期間長達二個月之久。親鳥會輪流孵雛及育雛,牠們吃了腐肉之後,回到巢中吐給雛鳥吃。到了秋天雛鳥就可以開始第一次跌跌撞撞的飛行了。幼鳥和親鳥一起度過冬天並學習如何在其它兀鷲及金雕等腐食猛禽的社會階級中生存。母鳥在幼鳥約十四個月大之前偶而也會餵餵幼鳥。
有少數親鳥由於雛鳥孵化的較早,成熟的較早,昱年就可繁殖。但是成鳥通常非常仔細照顧幼鳥,因此要隔年繁殖。由於繁殖過程是如此緩慢,因此前述的損失了最後幾對野外兀鷲的一個蛋,對整個保育工作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打擊。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破蛋卻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第二天早上觀察人員吃驚的發現雄鳥又張開雙翼點著頭對著失去蛋的母鳥大跳求偶舞。一個月後母鳥又在另一個巢位下了一個蛋。研究人員終於證實兀鷲可以有倍窩double clutch)或補足失去的蛋的能力。
現在研究人員可以收集野外族群的第一個蛋,加以人工孵化,來形成一個圈養族群,而野外的兀鷲同時可以再築一個新巢並在同一年額外養一隻雛鳥。這個增加兀鷲族群的方法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希望。在實施倍窩的第一年,養成了六隻雛鳥,這個數目是過去三年養成雛鳥總數的三倍。
復育小組另外拍下了兀鷲在巢中的照片和記錄下每隻飛往聖.渥建谷地山腳吃被獵殺鹿隻和難產死亡小牛的兀鷲。由照片上每隻鳥羽毛的特徵就可以辨別不同的個體。到了1982年小組人員已經辨識全部21隻留在野外的兀鷲。每年的調查顯示了一項警訊:1983年剩19隻,1984年剩15隻,1985年剩 9隻。
是什麼殺死兀鷲呢?由19831986年所收回的屍體研究發現,其中一隻死於毒殺郊狼的毒餌,其他三隻死於消化系統中子彈碎片所引起的鉛中毒。鉛彈主要由於吃被獵殺並丟在野外的地松鼠和郊狼,或是獵鹿人切下有彈粒的肉,或是受槍傷卻沒被獵人找到而死在野外的鹿屍上而來的。從1980年到1986年自野外活鳥所採的血樣中也發現三分之一的兀鷲含鉛量超過正常標準。
研究者終於證實兀鷲族群的最大威脅不是缺少巢位或是繁殖失敗,而是由含鉛食物所引起的死亡。到了1984--1985年的冬天又有六隻兀鷲死亡。 9隻野外的兀鷲中只剩一對有繁殖能力的成鳥了。


這個計劃原本是要維持一個野外的族群並形成一個圈養的族群,比爾.土恩指出, ”我們原本希望用圈養的個體來補充野外的族群,但是若要靠野外存活的親鳥所生的蛋來野放是不可行了。1984--1985年損失野生兀鷲的巨變促成了策略的改變。
兀鷲復育小組的結論是所有野外的兀鷲正瀕臨滅絕,必須加以捕捉圈養。由於這個結論,在政治層面形成了一個長期的辯論。由於兀鷲是荒野的象徵,其他喜愛兀鷲的個人及團體組成了一個聯盟,把這件案子送進 法院,暫時阻止把兀鷲自野外移開。就在這場爭論當中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公園的獸醫捕捉了最後一隻野生雌鳥來更換無線電發訊器,並例行採血樣,卻發現牠也身受鉛毒之苦,此時牠的健康情形尚佳,可以利用醫療器械取出食入的鉛,再放回野外,根據比爾.土恩的說法,反對者認為這是動物園要把這隻兀鷲抓來作人工繁殖的把戲,因此否決了治療計劃。幾週後這隻雌鳥失去飛行能力,不久也死了。醫學上來說,牠是死於鉛重毒他說 "其實,牠是死於不好的政策,本來牠是可以活下來的。
由於最後一隻野生雌鳥的死亡,聯邦法庭判定把所有的野外兀鷲捕捉圈養。1987 419最後一隻兀鷲-一隻年輕的雄鳥離開了自由的天空。當時,土恩回憶道,我們感到非常難過,因為再沒有野生的個體,也沒有繁殖配對的兀鷲了,1987年沒有孵出半隻雛鳥。
不像1914年絕種在動物園的旅者鴿(Passenger Pigeon),在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公園和洛杉磯動物園中的加州兀鷲數量卻極速增加。1988年第一隻人工繁殖孵化的雛鳥登上全國報紙的頭版,1989年增加了四隻,1990年再增加八隻,到了1991年破記錄的育成13隻。
土恩宣佈每個相關機構都忙著計劃今年秋天該做些什麼。因為過去兩年來研究小組在色司培保護區從事實驗性的釋放康多兀鷲(Andean Conder)證明:如果我們能夠小心控制供應的食物,這些釋放的康多兀鷲就能在加州兀鷲的生活環境中存活。這種南美洲的鳥的原生環境和加州兀鷲非常相似,由於在這個保護區中供應了充份的屍體來餵食牠們,所以就一直住在這裏。

這些安地斯山的鳥將在兩隻小加州兀鷲試放到色司培保護區前不久再捉回來。這兩隻動物園養大的加州兀鷲將在秋天還不太會飛的時候運到釋放點,在牠們適應環境的同時,將受到小心的飼養及觀察。釋放的方法除了不斷給與食物這點外,和過去成功的野放雕類和遊隼的方法差不多。為了避免牠們在大範圍的覓食過程中受鉛食物的危害,須在區內不斷供應乾淨的食物以為因應。
如果動物園中的兀鷲繁殖的速率不變,土恩預期每年要釋放二到六隻幼鳥到野外。除了要在色司培建立一個野生族群之外,復育小組希望在五年內在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展開另一個野放試驗。


大家對大峽谷的野放計劃都非常感興趣諾爾.辛達解釋道:"對大眾來說,這裏是野放最棒的地方,因為這樣大家就都看得到牠們沿著山脊飛行。雖然大家對這個計劃都非常支持,但是我想如果不能在色司培獲得初步成功的話,這個計劃就不會實行。我們當然能夠繁殖足夠的鳥比爾.土恩強調:問題是,牠們在野外能適應多好?需要什麼樣的保護?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自給自立?我們認為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維護計劃。
就在十年前誰也想不到下個世紀可能對加州兀鷲來說是充滿希望的世紀。將,也許不用太久,賞鳥者就可以在洛司.巴迪士國家森林的懸崖附近健行,或是在登上大峽谷山脊時,看到雄偉的加州兀鷲從頭上盤旋而過時而感到激動不已。
註一.這篇文章是譯自 Birder's World 9112月號,原題是 Coming Home,原作者是Connie Toops
註二.California Condor (Gymnogyps californianus 或 Vultur californianus) ;中文命名據鄭作新所著世界鳥類名稱一書,中國科學出版社1986 年出版。



譯者按;我想既然我寫了「覆水難收」一文,我應該把該文中所提的加州兀鷲復育歷史衝突的舊文再刊出來,讓讀者對事件背景有較好的認識。這是十幾年前還沒出國前編輯"鷹獵通訊"時英文還不是很通時翻的一篇文章,現在自己唸起來也不是很通,大家多原諒,我會慢慢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